仲裁法修订草案11月4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首次审议。受国务院委托,司法部部长贺荣对修订草案作了说明。
这是现行仲裁法自1995年施行以来的一次重要修订。在总体思路上,修订草案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眼于解决仲裁制度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延续现行仲裁基本原则、制度的同时,对接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等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着重对涉外仲裁制度进行完善。三是坚持系统观念,兼顾我国各类仲裁委员会差异,综合考虑不同仲裁纠纷特点,统筹仲裁工作实践进程,为相关改革创新留出制度空间。
修订草案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别仲裁”制度,增强我国涉外仲裁制度的开放性、包容度及融通性。针对涉外海事中发生的纠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间的涉外纠纷这两类特定案件,明确当事人除可选择通常适用的仲裁委员会仲裁外,还可选择在境内地点、按照约定仲裁规则、由符合条件人员组成仲裁庭这一特别方式进行仲裁。
仲裁地作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约定选择的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是确定仲裁程序适用法、证据规则、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司法管辖法院的重要依据。修订草案规定,当事人可以书面约定仲裁地,作为仲裁程序的适用法及司法管辖法院的确定依据。仲裁裁决视为在仲裁地作出。鼓励涉外仲裁当事人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仲裁委员会、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仲裁地进行仲裁。
支持仲裁机构“走出去”“引进来”,服务国家开放和发展战略。修订草案明确,支持仲裁委员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业务机构,开展仲裁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可以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活动。
修订草案还就提高仲裁公信力,完善仲裁委员会内部治理及管理制度,提高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的透明度,拓宽仲裁员聘任渠道,规范仲裁员选聘管理,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作出规定。
现行仲裁法自1995年施行,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依法设立282家仲裁委员会,当事人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处理的纠纷涉及金融、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海事海商、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为服务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载来源 | 法治日报